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6507/11669
造訪人次 : 30005775      線上人數 : 355
RC Version 3.2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ncue.edu.tw/ir/handle/987654321/14394

題名: 日治時代小琉球的動力漁船業與社會經濟變遷
作者: 李宗信
貢獻者: 歷史學研究所
日期: 2005-01
上傳時間: 2012-10-25T08:48:29Z
出版者: 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
摘要: 小琉球為一隆起珊瑚礁島嶼,由於缺乏常流河,嶼民的傳統經濟生活除了從事旱作外,主要以捕魚生生。因此,捕魚的技術,對於嶼民的社會與經濟生活影響至大。本文即欲以日治時代漁業技術的成長來切入,論述該嶼從大正12年(1923)開始,從以竹筏為主的沿岸漁業,發展至以動力漁船為主的近海、遠洋漁業後,對當地社會、經濟結構所造成的影響和變遷。 日治以後,隨著殖民政府開始針對臺灣漁業及附近漁場展開調查及開發,加上隨著燒玉式引擊的引入,小琉球動力漁船漁業也開始往近海,甚至遠洋來拓展。 就小琉球發展動力漁船的時代背景而言,除了受到鄰近東港漁民以動力漁船在所屬海域從事漁業活動的攪激之外,殖民政府興辦的水產補習學校、水產講習會、漁場調查及日本漁業移民等,均為該嶼發展動力漁船漁業所需的新技術與新知識奠下了基礎。除此之外,陸上漁業設備—如燈塔、避難港、漁獲物貯藏技術的進展及無線電的興建更是支撐該嶼發展動力漁力船漁業不可或缺的背景因素。 在上述的時代背景之下,小琉球的動力漁船漁業發展過程中,當大正12年(1923)出現第一艘動力漁船之後,其數量在1923-1940年間大致呈現成長的趨勢,尤其是昭和10年至115年(1935-1940)間,幾乎成長一停。深究其因,可說與昭和4年(1929)的小琉球燃燈塔及昭和11年(1936)避難洪的動工,讓嶼民對小琉球漁業前景產生信用組合的出現、專業漁工需求增加、鰹節工場的設立與日本資本家的支配為主要的時代特徵。 隨著動力漁船漁業的發展,小琉球在日本統治的五十年間,也逐漸在社會、經濟及文化層面上形成變遷、其中漁業發展重心由東港擴及高雄、社會的分工與一體感的凝聚、作業風險的提高與心理需求的增強、漁業的企業化經營及漁業從業比率提高與總人口數的成長均可視為重要的觀察指標。
關聯: 臺灣文化研究所學報, 2: 67-113
顯示於類別:[歷史學研究所]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040500610001.pdf1264KbAdobe PDF4346檢視/開啟


在NCUE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