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6507/11669
造訪人次 : 30042387      線上人數 : 574
RC Version 3.2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ncue.edu.tw/ir/handle/987654321/14428

題名: 京劇前身劇種研究---以楚曲劇本的板式變化為例
A Research on Ancestor Styles of Jing Opera, Taking Ban-Chiang's Alteration in Tsu-Chu Drama as an Example
作者: 丘慧瑩
貢獻者: 國文學系
關鍵詞: 花雅爭勝;楚曲;漢劇;京劇
日期: 2005
上傳時間: 2012-10-25T08:58:33Z
出版者: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摘要: 「花雅爭勝」課題,在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中認為,清中葉之後的戲劇史,就是一部「花雅」興亡史,而這也是筆者一直以來的研究範圍。排除清朝政府的政治干預,回歸戲曲史發展的歷程,其實這是中國戲曲由曲牌音樂轉變成板腔變化音樂、由體製劇種轉變為聲腔劇種、由劇作家中心轉變為演員中心,更重要的是此時戲曲所呈現出的面貌,是不管「案頭」只理會「場上」搬演的重要歷史時刻。「花雅」之間的關係,絕非純粹的對立,實質上是在各種戲曲聲腔、劇種互競的過程中,促進了中國戲曲的交流、吸收及發展。而「花雅爭勝」最後的霸主--京劇,正是具備這些轉變後特質的集大成劇種。影響京劇發展的「前身劇種」,包括傳奇、梆子亂彈、楚曲等。但除傳奇劇本保留較多外,其餘劇本相對難得,劇本資料的不足,使得這一段花雅爭勝的歷史難以明確呈現。本文研究是延續博士論文的基礎,對京劇的前身劇種之一──最早演唱皮黃,且年代屬於嘉慶年間的「楚曲」劇本,其在板腔音樂的變化加以分析研究,並以「楚曲」嫡脈「漢劇」為縱向比較樣本,以瞭解時間縱線帶來的變化,進而與「京劇」形成初期的劇本唱腔做平行比對,以明其變化。由於傳統京劇演唱方式相對穩定,目前漢劇在湖北地方亦有所保留,當前的語音資料,亦可為輔助研究的工具。透過這樣的分析比對,可以瞭解皮黃一系的板腔音樂,如何影響京劇劇本表情達意的改變,以及唱腔對劇情發展的功效。進而明瞭板腔戲曲成為花雅爭勝霸主的部份原因,以及劇場特質由「劇作家劇場」逐步走向「演員劇場」的原因。
關聯: 國科會計畫, 計畫編號: NSC94-2411-H434-001; 研究期間: 9412-9507
顯示於類別:[國文學系] 國科會計畫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040102512002.pdf103KbAdobe PDF321檢視/開啟


在NCUE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