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ir.ncue.edu.tw/ir/handle/987654321/14434
|
Title: | 晚清崑劇演出研究---以《三十六聲粉鐸圖詠》為例 A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of Kuen Opera in Late Ching Dynasty, Taking 'Picture and Poem Album of Thirty-Six Comedian Plays' |
Authors: | 丘慧瑩 |
Contributors: | 國文學系 |
Keywords: | 圖詠;崑劇;淨丑;劇場;表演 |
Date: | 2008
|
Issue Date: | 2012-10-25T08:58:49Z
|
Publisher: |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
Abstract: | 陸萼庭先生《崑劇演出史稿》提及「乾嘉之世」演出折子戲,在大量的傳統劇目中進一步加工,形成獨特的表演體系,使崑劇活動又延續了兩百多年。這些從乾嘉之世留下來的折子戲表演傳統,後世如何繼承與創造?本研究希望能藉著宣鼎於同治十二年(1873)所繪,收錄了清末舞台上常演的三十六齣崑劇淨丑戲的《三十六聲粉鐸圖詠》中的劇目與圖像資料,以傳統文本與當今舞台演出互相印證。由於《三十六聲粉鐸圖詠》資料來源珍貴與罕見,因此對圖詠的研究,都著重在文獻資料的介紹,而對圖詠在戲曲演出史的價值,甚少著墨。車錫倫與蔣靜芬將藏於揚州博物館的圖詠,略加考證並校點,寫成〈清宣鼎的《三十六聲粉鐸圖詠》〉一文,使研究者對清末戲曲舞台上的崑劇淨丑表演,有更豐富的資料可運用。本研究希望能就圖詠劇目與劇場表演的關係做一梳理,分析淨丑行當在乾嘉之後到清末劇壇的演出變化,並將他們與今日流傳於劇場的崑劇淨丑戲作對比。此切入方式,可以確切了解折子戲從全本獨立出來的表演變化,以及崑劇演員為豐富演出劇目,吸收花部戲曲改調歌之,變成崑劇劇目的情況。本研究有助於了解對清代崑劇演出史及花雅戲曲的互競與交流,而淨丑的表演特質的確定、清末崑曲舞台演出的特有情況、觀眾心理與文人審美間的相互關係,也能藉本研究得到若干論點。 |
Relation: | 國科會計畫, 計畫編號: NSC97-2410-H259-060; 研究期間: 9708-9807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國文學系] 國科會計畫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2040102512003.pdf | 64Kb | Adobe PDF | 351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NCUE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