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6507/11669
造訪人次 : 29963820      線上人數 : 348
RC Version 3.2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ncue.edu.tw/ir/handle/987654321/15645

題名: 國際海洋古全球變遷研究-總計畫
International Marine Past Global Change Study Service Project
作者: 陳明德;余英芬;米泓生;陳中華;魏國彥;王瑋龍;陳于高;李德貴;黃奇瑜;宋聖榮;洪崇勝
貢獻者: 生物學系
關鍵詞: 古全球變遷;海洋研究
Past global changes (PAGES);Ocean research
日期: 2001
上傳時間: 2013-03-12T01:50:03Z
出版者: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摘要: 瞭解東亞季風之最近三十萬年變化中為國科會整合型計畫:“ 國際海洋古全球變遷(IMAGES)”之主要目標之一。在本計畫中,由我國科學家所主導的IMAGES 1997 & 2001年已於南海探取了十餘支高品質的巨型活塞岩心。這些岩心的探取位置皆位於高沈積速率海域,因此極為適合作為高解析度古氣候分析之用。IMAGES計畫為側重從海洋變化之觀點瞭解這最近三十萬年的地球系統及氣候變化史。我國科學家在IMAGES航次中所探取的岩心,以南海之岩心為例,由於南海之邊緣海的晚第四紀高沈積速率特性,相當符合IMAGES研究高解析度古海洋記錄的總體計畫目標。其次,由於南海位於亞洲大陸與太平洋之交界,處於盛行的東亞季風帶,其沈積物作為良好的古東亞季風記錄器的效用不容置疑。因此,利用能反應相關水文環境的地質代用指標,將能有效的重建本區域的季風變化史。浮游有孔蟲化石群組合所估測之古水文環境、烯酮類不飽合有機物、與浮游有孔蟲殼體鎂∕ 鈣比所估測指古海水表面溫度,配合生物源有機碳、碳酸鹽、與蛋白石含量等與高解析度反射色估測均是極為重要的古季風變化指標。在南海海域所重建的季風演變史,將可與取自中國大陸的黃土古氣候記錄和更遠的北大西洋的古海洋記錄作進一步的連比,以瞭解海洋–陸地與副熱帶–高緯度地區間的古氣候聯繫。
關聯: 國科會計畫, 計畫編號: NSC90-2611-M019-005-IM; 研究期間: 9008-9107
顯示於類別:[生物學系] 國科會計畫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546檢視/開啟


在NCUE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