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6507/11669
造訪人次 : 29958814      線上人數 : 461
RC Version 3.2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ncue.edu.tw/ir/handle/987654321/17258

題名: 瞿秋白與中國1930年代左翼文藝思潮
Qu Qiubai and the Thought of China Leftist Literature in the 1930s
作者: 徐秀慧
貢獻者: 國文學系
日期: 2010
上傳時間: 2013-08-28T08:15:21Z
出版者: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摘要: 早期赴蘇俄學習的瞿秋白(1899-1935),對中國左翼文學思潮的深化發展具有重要的影響,無論是在1928 年「革命文學」論爭中對創造社、太陽社的啟發,或是1930 年「左聯」成立後歷時四年的「文藝大眾化」論爭,以及1932 年的「第三種人」的論爭,瞿秋白翻譯自俄文的馬克思主義文學理論以及詮釋,都在論爭中發揮了作用,也改進了魯迅、馮雪峰等人自日本轉譯二手的左翼文藝理論存在的一些盲點。顯然,瞿秋白在馬克思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歷程中扮演了關鍵的作用。其中有深化中國左翼文藝理論的正面影響,但引進所謂的黨性原則,也產生排擠「第三種人」作家的負面影響。解析瞿秋白的左翼文藝理論,將有助於探明馬克思文藝理論中國化的歷程與轉折。首先,考察國共分合的政經社會背景與的瞿秋白政治活動、左翼文學思想的關係,探討1923 年起推動國、共合作的瞿秋白,如何面對國民黨「清黨」的局勢,引進蘇俄革命的經驗,領導中共的革命。其次,蒐集、整理瞿秋白1923 年起主編中共中央機關刊物《新青年》、《前鋒》、《向導》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以及1931 至1934 年翻譯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對左翼文壇的影響及其相互關係。最後,集中探討瞿秋白的馬克思主義文藝思想及其對馬克思文藝理論中國化的影響。
關聯: 國科會計畫, 計畫編號: NSC99-2410-H018-030; 研究期間: 9908-10007
顯示於類別:[國文學系] 國科會計畫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2040102212004.pdf59KbAdobe PDF421檢視/開啟


在NCUE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