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ional Changhua University of Education Institutional Repository : Item 987654321/17261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6507/11669
造访人次 : 29718270      在线人数 : 414
RC Version 3.2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进阶搜寻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ncue.edu.tw/ir/handle/987654321/17261

题名: 戰後初期台灣的文化場域與文學思潮的考察(1945~1949)
作者: 徐秀慧
贡献者: 國文學系
关键词: 戰後初期(1945~1949);台灣文學;國共內戰;二二八事件;社會主義文藝思想;「橋」副刊論爭;左翼美學;族群認同
日期: 2004-06
上传时间: 2013-08-28T08:16:05Z
出版者: 國立清華大學
摘要: 本論文的動機在釐清台灣戰後初期(1945∼1949)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等權力場域對文學生產的影響。以二二八事件為分界,分析二二八事件前後報刊、雜誌所形構的文化場域中,兩岸文化人如何各自在其所佔據的文化「位置」,爭取文化生產的支配權,與國民黨官方的文化宣傳進行意識形態與文學內部美學的鬥爭。
戰後,台灣復歸內戰中的中國,國民黨政府汲取台灣的經濟資源大量投入內戰,造成台灣社會的貧困化。二二八事變前,文化人面對國民黨的「非民主化」,本土不分左、右翼的知識份子與傳統仕紳,以及與歸台的進步「半山」、大陸來台的進步文化人,共同對抗國民黨封建官僚的體制,積極促進兩岸的文化交流,呼應大陸的民主運動,向國民黨政府要求「政治民主化」與「經濟民主化」。戰後短短一年半的時間,台灣的文化場域已逐漸形成一股自主性的力量,足以和官方文化勢力抗詰。這是經過二、三O年代以來社會主義思潮洗禮的台灣文化人,與大陸經過抗日戰爭「文章下鄉」、「文藝大眾化」經驗的進步文化人,共同合作的結果。兩岸文化人此一「民主化」的追求,在二二八事件的清鄉鎮壓後,僅能以文學議論的方式介入社會現實的改革。
二二八事件以後,文學場域從「紀念五四」打開了三月鎮壓造成的「緘默」,重新展開「重建台灣新文學」、「文藝大眾化」的討論。經過近一年的醞釀,又因1948年二二八事件週年前夕發生許壽裳離奇被殺事件,強化了文化人建立統一文化陣線對抗國民黨法西斯統治的決心。在楊逵的呼籲下,兩岸文化人在「橋」副刊集結,展開以文學議論介入現實的抗爭行動。從1948年初到1949年四六事件為止的「橋」副刊文學論爭中,從台灣文學與社會有無特殊性的論辯,又發展出「五四精神」的繼承與否、中國社會性質、新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與世界觀、理論與實踐等等議題,即反映了兩岸文化人在國、共內戰兩條政治路線的鬥爭中逐漸偏向「社會主義」的文學「場」的一端。顯現出兩岸文化人以社會主義的批判精神、統一文化陣線,欲推翻美國扶持的蔣介石政權的政治傾向。
戰後初期當時的批判性的文化理念,對今日的仍處於「認同」困擾、並與大陸有著不同的「政治路線」主張的台灣文化場域,同樣是一種「文化資本」,值得我們正視它的侷限,以及對我們的啟發。對這些問題的釐清,首先將有助於理解戰後初期的文化人,在尚未經過後來國民黨官方意識形態壓制時,他們如何對日本殖民地時代的台灣文化遺產進行評價,如何思索台灣文化的主體性與現代性的問題;其次將有助於對戰後台灣文學發展的結構性社會因素有更清楚的認知。筆者希望這對台灣文學的定位,或影響文學史分期的社會性質問題,能發揮一些澄清紛爭、分歧的可能性。
關聯: 博士, 國立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研究所
显示于类别:[國文學系] 專書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2040102211001.pdf91KbAdobe PDF787检视/开启


在NCUEI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