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6507/11669
造訪人次 : 30010408      線上人數 : 403
RC Version 3.2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進階搜尋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ir.ncue.edu.tw/ir/handle/987654321/17273

題名: 男性凝視,影像戲仿——台灣文學電影的神女敘事與性別符碼(1980s)
作者: 黃儀冠
貢獻者: 國文學系
關鍵詞: 文學電影;神女敘事;性別符碼;台灣文學
日期: 2004-06
上傳時間: 2013-08-28T08:45:32Z
出版者: 國立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
摘要: 八○年代台灣電影的文化場域,出現許多由鄉土派或現代派小說作品改編成電影的創作影片,文學與影視媒體的合作,呼應著台灣進入消費社會階段的時空氛圍,小說經由影像的詮釋與再現,配合強勢的行銷與卡司的魅力,使小說文字重新被包裝成新穎而通俗的文化產品,在八○年代這個「文學電影」的現象令我們不禁思索:是那些小說家的作品被拍成了電影?在當時的文化場域裹是否有那些迎合觀眾的題材?小說與電影之間分屬不同的符號體系,在轉換框架時會產生什麼問題?為了符合影像的產銷體制,又會將小說的敘事做怎樣的挪置與轉化?另外,電影理論學者Laura Mulvey說明觀看者透過凝視的行為,使得觀看主體得到一種掌控被注視的客體的快感。而這個主動的觀看者常常是以男性凝視(male gaze)的觀點,在影片中的女性「被影像中的男性角色觀看」或者「被慣以男性視角的觀眾觀看」,在男性凝視下的女性形象,往往成為父權所建構的影像,因此在影像中的女性再現,不是將之物化,就是在影像中成為被偷窺的客體,所以,在商業電影中的女性形象總是成為「他者」(the others)並塑造為依附/服膺男性權力的弱勢角色。在台灣八○文學電影中,我們如何詮解男性的觀看,男性的凝視(male gaze)?面對影像所複合的多重語言符號,我們如何理解它的製碼(encoding)與解碼(decoding)過程?Laura Mulvey啟發我們對電影文本的性別符碼意涵的深究與延伸,在八○年代台灣的文學電影亦是以商品賣座及吸引消費者為主要訴求,此電影文本在資本主義及父權意識形態建構下,對小說書寫進行了如何的改編與互文?小說的女性形象與女性在螢幕上所展現的性別符碼兩者間的關係,以及背後所牽涉的歷史脈絡、文化場域及觀眾心理,都是筆者想探索的課題。在本文裹筆者試圖將黃春明、王禎和、以及白先勇的小說被改編成電影作為例子,並集中在神女敘事來作初步的探討。
關聯: 臺灣文學學報, 5: 153-186
顯示於類別:[國文學系] 期刊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497檢視/開啟


在NCUEI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