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ading...
|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ir.ncue.edu.tw/ir/handle/987654321/13648
|
Title: | 高風險家庭之隔代教養個案分析—以臺中市某國小新生輔導個案為例 |
Authors: | 黃千殷;廖錦文;劉瑩;凌至善 |
Contributors: |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
Keywords: | 高風險家庭;隔代教養;認輔 |
Date: | 2011-05
|
Issue Date: | 2012-08-27T10:38:17Z
|
Publisher: | 樹德科技大學 |
Abstract: | 社會快速變化,導致我國的家庭結構產生改變,隔代教養已成為不可忽視的社會問題。學生在學齡時期,家庭與學校是其成長與知識的重要來源,更是價值觀及人格養成的地方。一旦家庭的功能失常或弱化,孩子將陷入高風險家庭的危險。 研究者任教小學二十年,面對近年來社會的變化、家庭結構的改變,有著深切的體認。有較高的敏感度發現及關注來自高風險家庭的學童。藉著某位民國93年入學的特殊個案,來分析探討家庭、學校、社會之間的關係與影響。希望能夠發現問題,提供建議,以期對輔導的工作缺失與盲點提出建議。 在本個案中,研究者發現,來自高風險家庭的兒童本身就有:1、經濟弱勢之隔代教養有其不利性。2、父母服刑對幼齡孩子有很大的負面影響。輔導工作方面的問題有:1、學校老師的輔導工作耗力費時,導致老師投入意願不高。2、社工人員對高風險家庭的介入與聯繫不足。3、社會上的有效資源及支援難尋。 分析後提出下列建議:1、高風險個案學前資料,教育主管機關應彙整給國小一年級新生的老師。2、應積極研議如何讓老師能夠積極投入。3、整合有效的民間社會資源資訊,讓輔導人員能夠容易得到資訊運用。4、社工人員與教師的聯繫要更密切。 本案純係單一個案討論,處理情形有其單一性,不一定有推及他處的延伸性。 家庭教育、學校老師、社工單位是輔導高風險兒童的鐵三角,三者必須均衡,才能降低高風險家庭兒童的威脅。「失能的家庭、感覺使不上力的老師與忙碌的社工」是現今許多輔導個案,同樣面臨的問題,亟需大家努力共同解決。 |
Relation: | 2011家庭與教育實踐研討會, 樹德科技大學, 2011年5月14日 |
Appears in Collections: | [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 會議論文
|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
Size | Format | |
2030101016010.pdf | 61Kb | Adobe PDF | 818 | View/Open |
|
All items in NCUEI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